來源:
此前,工信部原副部長楊學山在2018國際(徐州)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峰會上指出:“沒有感知,智能就無從談起。感知不僅是物聯網的起點,也是走向智能時代與高質量發展的起點。”自去年起,我國物聯網市場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全年市場大規模增長,已突破1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5%。在麥肯錫報告指出,到2025年物聯網帶來的經濟效益將會達到在2.7萬億美元到6.2萬億美元之間。傳感器是物聯網采集數據的關鍵組件。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擁有科研成果、技術和產品的敏感元件與傳感器約1.2萬多種,常規類型和品種約7000種。隨著物聯網發展,傳感器產業也將迎來爆發。未來5年,我國傳感器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30%,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然而,我國市場主要應用的傳感器絕大部分仍依賴進口,主流市場產品依賴國外配套的情況尤為突出。“與國外相比,國內傳感器在產品品質、工藝水平、生產裝備、企業規模、市場占有率和綜合競爭力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傳感器新品研制落后5年至10年,產業化規模生產技術工藝則落后10年至15年。”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郭源生說。據介紹,在國內近5000家儀器儀表企業中,有1600多家不同程度地生產制造敏感元件及傳感器。國內各省市理工科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都不同程度地研發傳感器、小批量生產敏感元件及傳感器。但由于非專業型企業比例較高,因此在企業中傳感器只是附屬產品,產值相對較低,而且受重視程度不夠。目前,生產傳感器產值過億元的企業僅占企業總數的13%,全國不足200家,產品種類齊全的專業廠家不足3%。郭源生認為,國內傳感器企業對產品技術、產業規模狀況缺乏深刻認識和參與能力,對傳感器帶有偏見和片面認識,缺乏有雄厚實力和戰略眼光的企業家。其次,由于傳感器是一個多學科的高技術聚合物,因此產品品種多且批量小、企業數量多但規模小。此外,國內傳感器企業普遍缺乏核心技術...
發布時間:
2018
-
10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