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盡管傳感器融合的概念早就提出了,但直到最近我們才開始真正看到實際的規模應用。事實上,傳感器融合已經迅速發展成為一種熱門趨勢,從發源的智能手機和便攜式設備,現在開始拓展到廣泛的物聯網傳感器、新一代自動駕駛汽車以及無人機的環境感知應用。這種爆炸式增長帶來了機遇,當然也提出了許多挑戰,不僅是純粹的技術挑戰,還涉及隱私、安全以及對未來基礎設施發展的更廣泛影響。傳感器融合的定義相對簡單,本質上是一種智能整合一系列傳感器數據的軟件,然后利用整合結果來提高性能,可以是使用相同或類似類型的傳感器陣列來實現極高精度的測量,也可以通過整合不同類型的傳感器輸入來實現更復雜的功能。消費電子領域需求最大傳感器融合的潛在應用非常廣泛,產業分析師非常看好。據麥姆斯咨詢報道,傳感器融合系統需求預計將在未來5年內以約19.4%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增長,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7年的26.2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75.8億美元。2016年,北美地區是傳感器融合市場最大的生產基地,市場份額接近32.84%,而歐洲地區的市場份額也超過了31.51%。雖然傳感器融合的傳統用例更傾向于工業應用,但近年客戶群發生了重大轉變。2016年, 54.86%的傳感器融合系統市場需求源自消費電子行業。 傳感器融合實現情境感知傳感器中樞(一種包含MCU的軟硬件結合解決方案)日益增長的實用性,推動了消費電子產業的巨大需求。與純軟件的“傳感器融合”相反,傳感器中樞為特定的一組傳感器實現了特定的傳感器融合算法,涉及廣泛的傳感器類型及算法。基于硬件的傳感器中樞減輕了系統CPU的沉重負擔,這對于從智能手機到可穿戴設備的現代設備非常有用。實際上,降低CPU負載可以延長電池壽命并減少熱量,這兩者都是可穿戴設備和智能手機設計師面臨的關鍵挑戰。例如,谷歌(Google)推出了安卓(Android)傳感器中樞,旨在直接連接生物識別傳感...
發布時間:
2019
-
03
-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