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傳感器新聞?聽上去很神秘,但其實它早就進入到我們的生活,我們每天接觸的天氣預報,就是氣象衛星等傳感器及遙感技術,收集數據后做出的報道,就是傳感器新聞。而未來,傳感器的種類和應用領域將進一步豐富,把各種對象產生的數據輸送給媒體,不斷拓展新聞生產的思路與空間。所謂傳感器新聞是基于傳感器進行信息采集、以數據處理技術為支撐的新的新聞生產模式。必優傳感認為,傳感器新聞主要的優勢如下:
1、傳感器可以探測未來動向
傳感器可以探測未來動向,提供預測性報道新依據。過去媒體最缺乏的能力之一,是預知未來的能力。借助媒體人或專家的智慧來預測未來,預測失靈的情況非常普遍。對于自然界與社會的洞察,需要靠數據說話,這些數據,未來將大量地來自物聯網。
據報道,2014年11月,武漢4座特大型橋上被安裝了傳感器,實時監測健康狀況,自動采集數據并進行分析。這不僅可以有效防范風險發生,也能使得在危險無法避免的情況下,橋梁自身可以發出預警信息。可以推想,類似技術,會在更多領域得到應用。就像預報天氣一樣,不少傳感器的主要作用,就是監測某些對象的變化過程與趨勢,因此,以傳感器數據為基礎預測未來,將是必然的。
將傳感器放入水中24小時監測水體健康狀況,自動采集數據并且在手機上形成數據曲線進行分析,提前預知水質變化,不僅可以有效防范風險發生,也可以在缺氧狀態下及時自動開啟增氧設備,避免缺氧浮頭帶來的損失,同時還向您的手機推送預警信息。
2、傳感器可以拓展人的感知能力
傳感器將拓展人的感知能力,開辟信息采集新維度。不管一個人的能力有多強大,他都只能觀察事物的某些截面,并且他的觀察范圍主要限于人體感官所能達到的領域。比如人眼可以看見霧霾,卻無法看出霧霾中的有害物質,但傳感器可以做到這一點。
2015年10月,央視推出的“數說命運共同體”專題中,5位數據分析員用了21天分析從GPS系統獲得的“全球30萬艘大型貨船軌跡”,從數據分析中他們發現,過去一年里,途經“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的海上貨運量增加14.6%,而同期全球航運總量只增加3.8%。對于這個專題中核心數據的挖掘來說,GPS系統至關重要,而GPS系統就是一種與地理位置相關的傳感系統。
今天遍布大街小巷的監控攝像頭,同樣是一種傳感器。它們持續、穩定地記錄著某些區域的現場狀況,一些新聞事件真相的最終查明,正是得益于這些監控錄像。無人機,也可以看作是會飛的傳感器,今天它在一些重大新聞報道上的應用,已經展示了未來的可能。
未來還將出現更多的智能傳感器。它們可以直達過去人力無法到達的層面,這些數據可以幫助媒體從新的維度來揭示和描繪新聞事實。
3、傳感器讓“定制化”信息服務成為可能
傳感器傳導個性需求,“定制化”信息服務成為可能。傳感器也是用戶與媒體之間的連接器,是定制化信息服務的依據。
未來的信息生產,將是針對個體及其關聯場景的整體情況,進行個性化定制。而用可穿戴設備與傳感器來了解用戶的實時需求與場景,完成個性化數據采集與傳導,是定制化生產的基礎。例如,當我們參觀一個博物館時,可穿戴設備,比如智能眼鏡的傳感器感知到我們關注某件展品,就可以從網絡中搜集與這件展品相關的信息。這是今天博物館的導覽服務無法相比的。
當然,當用戶的“個性”可以通過可穿戴設備、傳感器等方便地測量、傳導時,個體的隱私暴露風險也必然加大。如何在兩者間進行平衡,將是未來傳播倫理中的一個新問題。
放眼未來,我們還要看到,傳感器不僅連接起了數據與媒體,連接起了用戶與媒體,也為智能化的新聞信息生產包括機器自動寫作新聞提供了前提,傳感器新聞,也將進化為智能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