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技術是高端智能裝備和高新技術的代表,對于國家而言,機器人技術已成為衡量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世界各國高度關注機器人產業,一些發達經濟體甚至將其升至為國家戰略高度,爭相出臺相關政策,重點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我國也不例外。受市場需求、國家政策的大力帶動,“機器換人”不斷加快,產業發展逐漸進入市場化、規模化的成熟階段。
?
我國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 人才緊缺成為最大挑戰
我國政府將機器人發展寫入到《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規劃之中,并將其作為十大重點發展的領域之一。
得益于國家的高度重視,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發展已經趨于成熟。從2013年開始,我國便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連續五年保持著20%以上的高速增長,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還將達到87.4億美元。在技術、資本和政策的持續助力之下,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態勢一片大好。
與此同時,核心技術缺失、市場占有率不高、行業規范和標準不完善、人才缺失等問題不斷顯現。機器人生產與應用與日劇增的情況下,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供給已經出現短缺,且缺口正在不斷擴大。
據統計,到2020年我國機器人產業人才缺口預計達到300萬,2025年將擴大到450萬。同時,據《人民日報》2018年1月份報道顯示,我國機器人相關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也已超過500萬,供求比例僅為1:10。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研究表明,每增加一臺機器人將創造3.6個崗位,按此趨勢,未來幾年我國機器人新增崗位需求人才缺口將越拉越大。
人才短缺問題該如何解決
首先,政府方面要對人才問題給予高度的重視和關注,并將人才問題的解決上升到政策層面上來;
其次,企業方面要從兩點做出積極努力,一方面要加強與國外企業合作,通過人才引進增強自身人才培養實力;另一方面要積極與高校等教育機構進行交流,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的實用型人才;
最后,高校方面要緊跟市場發展需求和國家政策號召,加快加深相關專業開設,協調均衡的培養三類不同人才,同時還要與企業進行融合交流,讓高校人才在企業實踐中獲得技能的檢驗和提升。
未來,只有加強我國政府、企業、高校的三方合作,以及人才“引進來”的戰略的有效實施,才能讓國內人才培養和供給形成成熟體系。我國機器人產業只有獲得了更為堅實的人才力量支撐,才能在愈發白熱化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