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研究人員最新研制出一種超靈敏的超聲波傳感器,在生物醫學領域有望用它聽到活細胞或者細菌發出的聲音,還可用于水下等環境中的無人探測器上。
相關論文發表在英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在普通的超聲設備中,發射器和接收器由壓電晶體制成。這意味著當電流施加到它們時它們會振動,從而產生超出人類聽覺范圍的高頻聲波。這些聲波通過空氣,水或軟組織,當它們撞到更堅固的表面時會以不同的速率反彈。當它們返回晶體時,過程反向運行 - 振動產生電流,計算機可以破譯該信息以創建圖像,例如,可以清楚地看到子宮中的胎兒。
?
然而這些設備的敏感程度是有限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完全不同的設置來制作超聲波傳感器。昆士蘭大學教授沃里克·鮑文介紹,超聲波探測器常用于孕期檢查、水下探測等領域,但過去的超聲波探測技術受制于噪音干擾,精度不是很高。他們此次利用納米技術,研發出一種只有0.2毫米大小的超聲波傳感器,它能精確感受到極小的超聲波帶來的壓力,即便這種壓力小到只相當于一個病毒的重量。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新型設備將在多個領域產生深遠影響,比如在生物醫學領域,未來能夠借此聽到活細胞或細菌發出的聲音,這可以極大地增進科研人員對微生物的了解,有助于開發治療疾病的新方法。此外,在環境探測等領域,這種傳感器也可以大大提高測量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