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十一國慶慶典現場,70個大型充氣燈籠分成兩組,每組35個,沿南北方向分列廣場兩側,每個燈籠之間大約相隔20米。不少觀眾發出贊嘆,直徑5米、高4.2米的這種龐大燈籠,是如何實現保持在穩定的高度、幾乎始終一動不動的?這其中,少不了傳感器技術,如無線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IMU等傳感器技術的參與。
十一國慶閱兵期間,天安門廣場東西側路上空懸浮著70個大型充氣燈籠,飄立在空中一動不動
據燈籠總體技術負責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航天五院508所回收著陸專業青年專家陳旭透露,為保證安全性和穩定性,大型充氣燈籠的技術標準完全采用了航天標準。其中,支撐燈籠的6毫米粗的系留繩,采用的是芳綸繩,能承受800公斤的力,確保了燈籠的絕對安全。
508所的主業之一是航天器回收著陸技術研究,而回收衛星、飛船的減速部件降落傘就是柔性材料,然而設計同樣是柔性材料做成的大型充氣燈籠,對他們來說還是存在挑戰。

大燈籠研制采用了航天標準,資料圖
所謂一動不動,是從觀眾的視角看,而從檢測數據看,采用五點系留法的燈籠能夠基本實現在一定風力下,幅度相對較小的位移。實際上,這些燈籠在空中會有10厘米到20厘米的擺幅。三四級風時,會有0.5米到1米的擺幅。六級風以下,燈籠都可正常使用。
平穩懸在20多米空中的燈籠背后,并不只是簡單的“放燈籠”,而是要綜合運用空氣動力學和理論力學等專業知識。所謂“系留”技術,其實從字面上也很好理解,就是“系住并留住”,把大型燈籠穩穩地留在空中。
據了解,以前在太陽暴曬的情況下,燈籠會不會爆、里面氣壓多大,全憑手拍。這次,我們在燈籠里內置了防刺的無線測量設備,內部氣壓多大,隨時可測量。

技術人員為大燈籠安裝傳感器監測裝置,資料圖
為了能實時監測到大型充氣燈籠內部的壓力、溫度參數,燈籠自身的位移、姿態變化以及各系留繩的受力情況,研制人員在試驗中采用了多種無線傳感器進行測量。在試驗過程中,技術團隊特意在燈籠上安裝了無線溫度壓力傳感器,對燈籠的抗風、抗壓、抗曬等性能有了更深入細致的了解。在技術上做到了萬無一失。
燈籠是柔性結構,內部測量設備不能對球體產生破壞,同時固定在球體上的姿態測量裝置又需要有良好的剛性連接。針對這些問題,在具體安裝時,研制人員集思廣益,將內部測量壓力、溫度的傳感器安裝在一個泡沫球殼內,但又讓傳感器露出。這樣,即便傳感器在燈籠內部翻滾,也可以保證既準確測量到參數又對球體不產生破壞。據介紹,借助于無線溫度壓力傳感器,可以了解打燈籠隨著溫度變化的壓力變化情況,以及透氣性能。
在增加了傳感器測量手段后,技術團隊對整個燈籠抗風性能,還有升溫抗壓性能等的認識更為深刻,也更有信心了。

傳感器技術讓大燈籠數據監測更加精準,資料圖
此外,技術人員還在燈籠頂部加裝了IMU(慣性測量單元)無線傳感姿態測量設備。當燈籠升空后,是“紋絲不動”還是“看著一動不動”,都有精確的數據。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即慣性測量單元,是測量運動物體慣性運動,輸出三軸加速度和三軸角速度等信息的電子元件,用于姿態角和運動路徑等測量。IMU常常還包含了磁力計、壓力計、溫度計和GPS等輔助單元,相互配合完成更復雜的任務。目前,IMU可廣泛用于姿態角確定、動作捕捉、無人機鏡頭防抖等應用中。
在具體安裝時,為將IMU姿態測量裝置固定在燈籠上,技術人員在燈籠頂部縫制了一圈扣襻,將姿態測量裝置的剛性支座通過繩帶連接在這圈扣襻上。當燈籠充氣達到設計壓力后,這圈扣襻上的繩帶都均勻繃緊,將支座牢牢地固定在宮燈頂部。此外,研制人員還將多種無線傳感器在同一時間下進行記錄,從而獲得燈籠在風力作用下的位移姿態變化、內部壓力、溫度、系留繩上拉力等的相互關系,為燈籠的設計完善提供更精準的依據。
據陳旭介紹,在大燈籠研制和測試過程中,有了無線溫度壓力傳感器、IMU等傳感器測得的傳感器數據,讓技術人員隨時調整設計參數變得更加方便,數據監測驗證更加精準。
注:文章屬于轉載類文章,不代表網站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