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點一:核心技術難題
對于服務機器人來說,它是一種基于多種技術融合和實現的產品,其中關鍵技術包括:人工智能技術、語音識別與合成技術、語義解析及交互技術、導航及定位技術、運動控制技術、調度管理技術、電機及舵機技術、多傳感技術、通信技術等。
其中,人工智能和語音識別技術相比其余幾項技術,發展時間較晚,沉淀還不夠深厚。加之核心技術研發投入大、周期長,導致部分國內服務機器人企業不愿過多下功夫在技術研究上,反而是看重產品的宣傳推廣。
痛點二:企業盲目跟風
機器人是未來各國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柱之一,為此不斷提高對機器人產業的重視度。我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把智能服務機器人列為未來15年重點發展的前沿技術。而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也是從2005年前后才開始初具規模。
由于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廣闊,不少人看中了其中巨大的商機,加上至今為止中國服務機器人行業對于產品標準仍缺乏統一規范要求,因此很多企業只是想利用相關的政策扶持,來實現自己的資本運作。
這種現象不在少數,很多服務機器人企業都還只是停留在概念產品意義上,扯著服務機器人的大旗,卻連落地的產品都無法提供,或者直接將他人的產品拿過來,換個包裝換個外殼,就開始大肆宣傳這是自己的產品。這就導致了市場上很多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同質化現象嚴重,嚴重影響了國內整個市場的行業水平。
痛點三:推廣普及困難
普通百姓可能到現在為止,對于機器人都還不是很了解,或許在他們的認知中,只有長得像人,才是機器人。再加上服務機器人細分領域非常多,從保潔機器人到娛樂機器人皆有,因此如何進行大范圍有效推廣,一直是企業面對的難題。
成本也是為何服務機器人難以進入千家萬戶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論是機器人軟件技術還是硬件技術,其開發和維護都需要大量資金維持。加上這是一門綜合了多項關鍵技術的綜合性產品,所以本身的生產成本就決定了其昂貴的價格。
因此大多數能進入家庭的服務機器人,主要還是以掃地機器人為主,真正用作護理、陪伴的機器人數量極少。而商用服務型機器人更是只能被各大型商業服務機構所使用。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