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頭條】今日看點:犬式嗅覺傳感器探測地震廢墟下生命
日期:
2018-07-12
瀏覽次數:
68
今日的傳感器行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重要內容呢?隨耐特恩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據報道,奧地利、瑞士和塞浦路斯的研究人員正在研制一種傳感器,能夠在地震后“嗅出”廢墟下人的生命特征。多年來,搜救犬一直在執行搜救任務,它們嗅覺靈敏能夠識別人體氣味,并帶領救援人員找到受困者。但這種方法也有弊端,比如當它們在野外工作時容易受壓力、疲勞等因素影響。

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因斯布魯克和塞浦路斯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從犬科動物嗅探生命跡象的能力中獲得靈感,共同開發出一種能夠提取人體氣味的物聯網傳感器系統。傳感器陣列設計用于監測人體呼吸和皮膚釋放的代謝示蹤物,包括丙酮、氨、異戊二烯、CO2和相對濕度(RH)。它們共同作為生命特征的復雜標志。
該陣列由三個納米結構金屬氧化物傳感器組成,每種傳感器都經過專門設計,以便在與CO2和濕度傳感器一起工作的同時,獲取高靈敏度和選擇性示蹤物讀數。該技術與無人機結合的前景非常光明。這將使搜索救援隊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掃描更大區域,一旦探測到人體生命特征,就能及時對其進行營救。
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近日在上海正式啟動。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羅文表示,集成電路和智能傳感器這兩個產業都關系制造業發展的全局,也是各國搶占科技制高點、提升綜合國力的關鍵領域。
據悉,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瞄準集成電路關鍵共性技術,突出共性技術研發能力、行業服務與成果轉化能力,著力解決中國集成電路主流技術方向選擇和可靠技術來源問題,為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撐和知識產權保護。

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以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和中試為目標,專注傳感器設計集成技術、先進制造及封測工藝,布局傳感器新材料、新工藝、新器件和物聯網應用方案等領域,形成“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打造世界級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王曦介紹,當前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快速興起,智能傳感器作為重要的信息和數據來源,已經成為各種智能物聯體系架構的基礎。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的啟動,將成為中國創新型產業向智能化轉化和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
三、必優傳感,
邀你出戰—— 2018深圳國際智能裝備產業博覽會
2018深圳國際智能裝備產業博覽會暨深圳國際電子裝備產業博覽會將于2018年7月26-28日在深圳會展中心2、3、4、5號館隆重舉行,是不能錯過的智能及電子行業盛會。本次展會由深圳市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寶安區人民政府、深圳市電子裝備產業協會聯合承辦。本屆展會將以“智能改變未來,產業促進發”為主題,定位于創新型、專業性和國際化,展會突出智能自動化設備、機器人、SMT、機器視覺、激光及3D打印、特種裝備等展覽主題,以打造全球智能裝備領域第一展會平臺為目標,欲搭建國內最專業的智能制造展示、交流、采購平臺。

作為首個垂直實效的互聯網+傳感器行業平臺,深圳必優傳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必優傳感)也將赴約參加此次博覽會,于2號館E40展位進行展出,必優展團隆重推出品牌展位10-12個,面向全球傳感器廠商免費開放!先來先到,搶完即止。我們誠摯邀請各位傳感器廠商來與我們一起同國內外不同制造業的買家賣家進行溝通與交流,此次展會為您提供一次良好的機會來進一步了解智能裝備產業的現狀、機遇及其面臨的挑戰,并通過各方的廣泛接觸和交流,促進雙方伙伴關系及合作機制的建立。與整個行業一同見證智能及電子裝備產業的未來!期待您的積極參與!
據外媒報道,自動駕駛車輛的一大技術挑戰在于:如何確保車輛能夠探查并感知到目標物,特別是在濃霧天氣下。相較于當前基于可見光的攝像頭,紅外線攝像頭可提供更好的視野,即使遇到會折射可見光的濃霧、煙塵或細微顆粒,其探查及感知能力依然十分出色。

南加州大學維特比工學院材料科學專業的助理教授Jayakanth Ravichandran正在研發一系列新材料——硫系鈣鈦礦(chalcogenide perovskites)。在這類材料中,發現了一款硫化鋇鈦(Barium titanium sulfide,BTS),該材料可制備成大晶體形態(large crystal)。
BTS能夠阻擋光或減緩其速度,這取決于其在何種材料內傳輸。研究人員發現,在已知的結晶類材料中,BTS的雙折射率最高。BTS材料可被用于傳感器設備,助其過濾某些光偏振,提升圖像的對比度。該材料或將有助于過濾不同方向的光,從而感知遠處的目標物。值得一提的是,該特性或能大幅提升自動駕駛車載紅線外傳感器的性能,在可見度極差的條件下,依然能為車載系統提供車輛的周邊環境視圖。